环球外汇学习频道

胡继之:证券行业创新的关键期

2012年是中国资本市场出现以来,证券行业创新思路最多、理念转变最大、思想动员最广的一年。这一轮创新发展的顶层设计已经触及到资本市场领域的各个层面。
互联网2013/01/03 14:18:45查看回帖 收藏此文

2012年是中国资本市场出现以来,证券行业创新思路最多、理念转变最大、思想动员最广的一年。

这一轮创新发展的顶层设计已经触及到资本市场领域的各个层面,包括强化上市公司治理、打击内幕交易、完善发行和退出制度、培育机构投资者、发展债券市场、加快发展多层次多产品的资本市场体系等多个方面,并且使资本市场再一次与国家的发展战略、民族复兴有机地结合起来。同时,来自证券公司层面的响应度、紧迫感异常强烈,基层行动正在全面展开。

相对于银行的快速崛起、信托的迅猛发展、保险的稳步增长,整个证券行业的生长速度缓慢,并且有逐渐被边缘化的危险。根据“部落理论”,部落人最关心外来的入侵、疆土的缩小。

因此,这一轮证券行业创新发展的动力,主要源于证券公司扩充疆土的现实需要,以及在整个国民经济当中的地位应当与银行、保险、信托平步前进的强烈意愿,从顶层到基层,创新发展已经成为证券行业的普遍共识和内在需求。

2013将仍是强基固本之年

2012年积累的创新动能和正在出现的市场变化将为2013年开启一个新的局面。

首先,“十八大”的召开给整个市场带来了积极的因素,新一轮的信心正在凝聚,特别是中央务实的行政作风,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新四化”建设道路,“两个百年”的奋斗目标,民族复兴和人民幸福的“中国梦”,共同描绘了一幅充满希望的新蓝图。

从总体上说,中国仍然处在一个战略机遇期,这个战略机遇期将会产生众多新的发展机会,特别是城镇化的推进有望成为未来最大的发展潜力。但是从市场本身来说,由于政策具有时滞效应,市场运行有其自身的特点,如何准确地把握、判断市场,仍然需要我们本着专业客观的态度加以分析。

一方面,未来场内市场的变化基本体现为专业化、国际化和市场化,这是一个综合性的发展过程,我们难以用利好或利空来衡量它的实际效果。市场逐步向专业管理、国际惯例和市场化运作靠拢,监管层减少行政干预、打击内幕交易,这些措施都使得市场本身出现一个逐步回归理性的趋势。也就是说,在目前中国市场的高市盈率、高股价、高交易量的背景下,整个证券行业可能仍然面临着场内市场机会进一步减少的局面。

另一方面,中国资本市场有特定的运行规律,体现为“十年一轮回”,逢3-5运行到最低点,逢6-7运行到最高点,市场大部分时间都在熊市中度过。虽然监管层在2012年采取了很多措施,包括强调蓝筹股的投资价值、完善上市公司现金分红政策,但市场依然持续下跌并屡创新低,超出了很多人的

意料。这种看似矛盾的现象其实反映了中国资本市场运作的固有周期,市场从底部走向顶点仍然需要能量的积累和时间的积聚。

因此,我们不能期待证券行业的创新发展能够立竿见影、吹糠见米,2013年将是一个为未来发展继续做好铺垫,打好基础、强基固本的一年。

场外市场建设为“希望之门”

过去的一年,虽然场内市场的总体表现不尽如人意,但场外市场的建设却向我们展示了无限广阔的想象空间。

证监会郭树清主席上任之后,监管层开始积极谋划场外市场布局,力图通过场外市场的建设形成真正适应经济发展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

在顶层设计的支撑下,监管层对各类地方交易场所进行清理整顿,转由地方政府监管、券商主导建设,并且新出现了几家初具影响力的区域股权交易中心。

与此同时,证券公司柜台市场建设也在进行广泛的讨论、探索,最终有7家证券公司率先启动柜台交易业务试点。监管层在完善场内市场的同时积极拓展场外市场,这都大大拓宽了原来的资本市场发展思路,创新发展的两条路径日益清晰、明朗。

目前,场外市场建设还只是停留在思想认识、学习了解和摸索试验的阶段,特别是各地区域股权交易中心的建设都有复制现有交易所的冲动和倾向,应当说,这种思路与场外市场的内在逻辑是不相容的。

但从社会经济的长远发展来看,场外市场的星星之火一旦点亮,未来必将形成燎原之势。

诸多研究表明,互联网经济的出现正在使传统工业文明发生解体、变化,一些固有的商业模式、生产方式、消费观念乃至管理理念都遭到了颠覆,新的经济形态正在强烈呼唤新的市场形式出现。

“世界是平的”、“长尾理论”、“众包理论”、“第三次工业革命”等理论观点,都从不同的侧面揭示出传统工业文明被现代信息文明所取代、导致现实世界发生深刻改变的事实。工业文明的主要特征是把复杂的事情变成标准化,再进行严格的流程分工、控制管理和批量生产,资本市场领域的场内交易所正是高度工业文明的产物。

近年来,一些国际大投行动辄裁员上万,仅用市场不景气来解释这种现象是很难令人信服的。

我认为这表明现有交易所制度已经发展到了顶点,难以养活这类规模庞大、成本高昂的机构,所以它们必须进行适应性调整,这种调整在未来可能是一个持续的过程。

当全世界的场内市场正在面临考验的时候,场外市场领域则开启了一扇通向广阔未来的希望之门。

场外市场注重非标准化产品、客户定制服务和小众需求市场,很多业务领域也只有通过场外市场才能有效地进行市场细分,才能以便捷、高效、低廉的方式真正满足个性化需求、提供客户定制服务。

场外市场发展到一定阶段,可能会产生比交易所市场更高的绩效。从经济层面看,很多领域的客户定制、小众需求的产品比重很大,服装行业的这类产品占整个业务的比重高达60%。

证监会的一项研究表明,在美国等成熟资本市场的业务总量当中,场外市场占到70%以上,而提供标准化、大众产品的交易所场内市场所占的比重逐渐下降。

目前我国中小企业的数量已经超过1000万家,但场内交易所市场二十年来仅完成了不到2500家公司的上市安排。汇聚了大量中小企业的场外市场是一片肥沃的处女地,具有极其广阔的市场前景。

迎接新的一年,我对未来充满信心,改革的空气凛冽而清新,创新的能量蓄势待发。

由于多年来形成的思维惯性,不少从业者仍把创新发展当作政策性阶段机会来把握,而非看作今后整个资本市场发展中券商的业务常态,这种理解偏差可能最终导致行动的失误,并且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证券公司长期积累的深层次问题。

券商主导建设场外市场

宽度将更大

面对这一轮创新发展,我们需要把眼光放长远一点,脚踏实地地做好每一项具体工作。

首先,从整个行业层面来看,未来的创新发展应当把拓展行业的活动空间作为首要的任务。现在证券公司的活动空间太小,在整个国民经济当中只能在上市公司领域活动,在上市公司领域当中只能在可流通领域活动。

投资银行、资本市场应该以能否满足资本性需求来设定业务范围,只要带有资本性需求的业务都属于证券公司的业务范围,从中派生出来的、带有财富管理性质的业务以及为资本需求找源头的业务也是证券公司的业务范围。

其次,要极力拓展资本市场的有形区域。在场外市场建设方面,应该坚持“地方政府监管、券商主导建设”的方式。“券商主导建设”是因为券商属于专业组织,对场外市场建设有专业性的理解;“地方政府监管”是因为各省的资源不同,应当允许各地的监管方式有差异性。

如果按照这种思路去建设场外市场,那未来整个资本市场的领域将宽得多,证券公司今后业务发展的局面也大得多。

最后,如果条件允许,我觉得未来对证券公司进行机制改造试验是很重要的。虽然来自监管顶层的、自上而下的宏观改革措施很多,如果证券公司没有强有力的基因以及自我变革的勇气,那再多的创新都是空想,未来整个行业也不可能产生深远的变化。

目前,创新发展的两条路径已经延伸开来,未来能否获取资本市场和证券行业的“改革红利”,将取决于我们今天踏出的每一步。 

顶一下
发表看法

关闭

主编推荐

环球外汇学习频道-联系我们-站点地图-关于我们

版权所有:上海鲸高投资管理有限公司